V-6东北大鼓简介
作者: 发布日期:2023-12-05
G-DB-01
东北大鼓
综合资料
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因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民国十八年(1929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
东北大鼓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东北大鼓融入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东北大鼓以说唱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2006年5月20日,东北大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Ⅴ-6。[1]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获得“东北大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
一、起源
东北大鼓原名奉天大鼓,也称辽宁大鼓。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乾隆年间(1736-1796年)一个叫黄辅臣的弦子书艺人到沈阳献艺,在吸收了东北民歌、东北小调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一个人打板击鼓演唱,另一个人弹三弦伴奏,一部书少则说三五天,多则说十天半月。还有种说法是东北大鼓起源于辽西农村,当时的农民买来一些鼓词小唱本,在农闲时有人照着唱本用当地的土调唱。那时候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机,男女老少坐在一起,听人来唱“唱本”也是一种娱乐形式。当时只要是念过一两年书的人就能顺着唱词的韵律往下唱,有不认识的生字也能顺下来,因此唱“唱本”还能多认识一些字。后来出现了专门叫唱“唱本”的民间艺人,农闲时走乡串户,手操三弦,自弹自唱,老百姓都叫它“电大鼓”。有一些农村的人常以此为生,有时还替人算命、批八字。正月里以算命为主,平时则走乡串户赶会,谁家办喜事、寿宴也请艺人去说书唱曲叫“说乐书”。如果某个地方久旱无雨,老百姓许愿希望天降大雨,也请说书的艺人去说段,叫“说愿书”。有些艺人出名了,就开始往城市跑。大约在道光(1821-1850年)、咸丰(1850-1861年)年间,在奉天(沈阳)已经有鼓书艺人或摆摊或走乡串巷去献艺。[3]
二、发展
东北大鼓在光绪末年(1908)已趋成熟。清代末年,随关内移民流入,东北农村已地方化的弦子书,群众称之为“土大鼓”或“电大鼓”。同时,北京、沈阳一批移民来到黑龙江,其中一些书曲艺人也将“奉派”、“南城派”等大鼓带到黑龙江。
20世纪30年代后,是东三省奉天大鼓发展呈现兴盛的时期。在辽宁省地区,奉天大鼓一些著名演员经常去京津一带演出,有些演员还灌制了唱片,对其本人和奉天大鼓在全国曲坛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去关内演出的先驱人物一一老艺人王玉林,在1910年就把奉天大鼓带进了天津,这正是奉天大鼓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1930年,老艺人傅凌阁领着七个女儿组成傅家班进入北京,专唱短篇段儿书,连续演出两年之久,为奉天大鼓在京城曲坛扩大了影响。1931年左右,被誉为鼓界大王的刘向霞到天津演出奉天大鼓,同样受到津门听众的称赞,百代公司为其灌制了《宝玉探病》、《刘金定观星》等唱片。此后不久,朱氧珍、朱士至、朱雅香等姊妹三人又驻足天津演出,其中朱氧珍在强手如林的天津曲坛占了应有的席位,胜利公司给她灌制了《黛玉望月》、《宝玉哭黛玉》等唱片,广为流传。通过这些演员在京津一带的演出活动,奉天大鼓的声誉和影响日益提高,从而也大大增强了奉天大鼓在全国曲坛的知名度。
20世纪40年代以后,即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时期,由于日伪的暴政和殖民统治,艺人受尽摧残,由于不得温饱逐渐放弃了书场演出,离开城市又开始了走乡串户的流浪生活,演唱些段儿书,赚些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存而已,奉天大鼓进入了一个困难的低谷阶段。此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东北“光复”,大约在1945年解放战争前后,奉天大鼓称谓渐有更名,后约定俗成为“东北大鼓”。1946年至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的北部是老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支持下,下江派东北大鼓走上复兴之路。此时期是黑龙江的东北大鼓发展最繁荣的时期,艺人队伍也得到发展。如拉林县(1945年合并到五常县)等地还建立了书曲研究会,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演员,如“江南派”的夏尊品、舒焕章、金宝泉等,“江北派”的刘桐玺、孙桐枝、田云海等。
20世纪50年代末,黑龙江东北大鼓的演员队伍有了很大发展,仅五常县就有民间东北大鼓艺人60多名,全省大部分市、县曲艺团(民间艺术剧团)都设有东北大鼓演员、伴奏员编制。同时,一些优秀的女演员也涌现出来,如齐齐哈尔市曲艺团的满素芬、五常县曲艺团的刘淑清、双城县曲艺团的夏秀珍、鹤岗市曲艺团的杨丽芳等都红极一时。进入60年代,在现代题材书段创作上有很大发展,如夏晓华演唱的《江姐进山》、《雷锋》等。
1966年,进入“文革”的历史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可以说给东北大鼓的发展敲了重重的一锤。东北大鼓也同其他曲种一样,受到“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严重摧残。“四人帮”贬斥、诬蔑曲艺为“叫花子文艺”,关闭书场,放逐演员,东北大鼓日趋凋零。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虽曾出现短暂的复苏现象,但辽宁东北大鼓界原有演员已弃行改业,疏于技艺,而新一代演员又无从产生。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又受到港台流行音乐的冲击和影响,辽宁省的东北大鼓至此一蹶不振。[4]
三、艺术特点
(一)表演技巧
“鼓套子”,是东北大鼓艺人的基本功。开书时的鼓套,一是招徕观众;二是暗示观众即将开书。演唱中的鼓板起到调整节奏,烘托气氛的作用。鼓,讲究“打、捻、挑、压”。板,讲究“扬、平、立花”。扬是一种式,平是两头点,上边叫眼下边叫板。扬是唱慢口的,立是快唱时候用,花板是在唱中间的过门使用。鼓,又分过鼓、底鼓、起鼓、落鼓。鼓是指挥,鼓板一点,乐队得跟着走,哪停、哪动都有暗示。鼓一收,响动就停止。所以,鼓不但在打、捻、挑、压中指挥、伴奏,打出套数来,还得打出情来,打出喜,怒、衰、乐。如《宝玉探病》,演员一出场就比较严肃,鼓点也是深沉的。又如《擂鼓战金山》,一点鼓起慢板,三点下去就快,火爆。[5]
(二)表演形式
东北大鼓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 [6]
(三)伴奏乐器
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以鼓箭(竹制)敲击。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
(四)音乐唱腔
东北大鼓的音乐结构属板腔体,唱词的基本形式为7字句的上下句式。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等。除此之外,还有悲调、西城调、怯口调等小调为它的辅助唱腔。[6]
唱功是东北大鼓演员叙述故事的主要手段。过去有人认为东北大鼓不讲字正腔圆,那是不正确的。凡是唱功,字不正,口不开,腔不圆,字也就吐得不清楚。尤其是东北大鼓的唱腔,拖腔运用得较多,如果字不正腔不圆,就容易出现音包字的现象。艺人们说:“字半斤,音要四两”,演员在练唱时,一定要叼住字。一个字分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演员吐字也讲究“吐、立、归”。吐,指的是嘴皮子有力,又叫“喷口”。立,指的是字头吐出后,要把口腔打开,不然字就唱扁了。如:“天”字,如果字腹“a”口腔打不开,就唱成了“tin”了,字立不起来,观众不解其意。在“天”的归韵时,要注意韵尾“n”,要归回前鼻韵,才能完成“吐、立、归”三个过程。咬字清楚有力、干脆、尤其在表现金戈铁马段的唱腔中,用的都是大口,如果吐字不清,就会“一道汤”。[5]
四、艺术流派
东北大鼓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随着地域、风俗、人情的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流派。以沈阳为轴心的“奉调”唱腔优美抒情,适宜演唱《红楼梦》之类故事曲目;以营口、盖县、岫岩、海城为轴心的“南城调”唱腔慷慨激昂,适宜演唱《三国演义》等铁马金戈类故事的曲目;以锦州为轴心的唱腔“西城调”哀怨低沉,适宜《孟姜女寻夫》等悲壮类故事的曲目;还有吉林为轴心的“东城调”和流行于黑龙江的“江北调”(又称“北城调”)等。[6]
(一)奉调(沈阳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一度盛行于沈阳,故又称奉天大鼓、奉派大鼓、奉调大鼓、辽宁大鼓。著名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等都曾表演过东北大鼓。目前,东北大鼓后继乏人,其中霍派目前仅有霍大顺一人会唱。据介绍,今年内,沈阳市将对东北大鼓的相关史料进行集中整理,预计总篇幅将超过百万字,此外,沈阳市还准备在明年启动对东北大鼓传人的培训工作,使这门艺术得以传承。
1.简介
东北大鼓是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打板,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2.起源
奉天大鼓,又名辽宁大鼓,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在乾隆十八年(1783年)到奉天(沈阳)献艺收徒,后来吸收了当地民歌小调,演变而成;另一说是清代中叶,辽西一带农村,有人买来鼓词唱本,用当地土调演唱,称为“屯大鼓”。艺人走乡串户演出,其中有些艺人闯进大城市献艺,大约在咸丰年间就来到了沈阳。他们先是走街串巷,撂地演出,后来唱响了的艺人就进了茶馆,这两股艺人合在一起,才逐渐形成了奉天大鼓。
3.代表人
在男大鼓中,霍树棠(1912—1973)艺压群芳。他是辽西北镇人,14岁拜冯景和为师。16岁登台献艺,18岁进奉天,他嗓音宽厚甜润,广学百家兼收并蓄。霍树棠演唱的“三国段”,气魄雄伟,铿锵悦耳,人送绰号“火车头”。
东北大鼓的传统曲目有200多段,分为子弟书段、三国段和草段(通俗唱词)3类。霍树棠为独树一帜,专攻三国段,也唱过《黛玉焚稿》、《排王赞》、《绕口令》等曲目。为了提高书艺,他不仅向京韵大鼓和各派奉天大鼓学习,还向评书与京剧学习表演。当时,奉天改良书曲研究会会长李庆魁,人称“评词大王”。霍树棠想拜他为师,但是评鼓书不同门,不能收他为徒。他就认李先生为义父,才得到真传,书艺大进。
霍树棠除了在各大茶社献艺外,还常到张作霖的大帅府去“唱堂会”。1928年奉天有电台后,又常上电台说书唱曲。他还当选了奉天改良书曲研究会的副会长。1929年,奉天改名辽宁省,奉天大鼓也改称辽宁大鼓,后来改称东北大鼓。
1941年拍摄的故事片《玉渊情侣》中,有奉天小河沿曲艺杂技艺人表演的场面,霍树棠唱了一段《赵子龙赶船》,他成了东北第一个走上银幕的大鼓艺人。
4.“奉天大鼓”曾名角辈出
光绪四年(1878年)奉天小东门外老君堂所立“江湖行”祖师碑背面,刻有评词、大鼓等5种艺术形式和68位各行艺人姓名,据考证,其中有车德宝、王德生、赵璧、左凤鸣等14人为大鼓艺人。他们都是先学“弦子书”后改唱大鼓书的,当时对车德宝与门振邦(绰号“门框”),听众有“要说好,车德宝;要讲浪,数门框”之评说。
光绪年间,奉天已经出现女艺人,时称“女大鼓”,其中金蝴蝶名声最高。清末,奉天的《盛京时报》上常报道大鼓艺人在奉天、铁岭等地的演出消息,此时才正式称为“奉天大鼓”。
1913年,模范说书馆在奉天成立,下设评词鼓书研究会,次年毕业的鼓书艺人就有34人。此后,奉天大鼓艺人名角辈出,其中名声最高的是二女一男:刘问霞(1900—1944)人称“奉天大鼓鼓界大王”;朱玺珍(1913—1978),人称“辽宁大鼓皇后”。她二人都是以唱短段为主,也都出版过名段唱片。
5.解放后大鼓经历兴衰
1949年3月,霍树棠当选了沈阳市艺曲协会副会长,带头演唱新曲目。此时,沈阳的东北大鼓只剩下了20多个演员和3个弦师。抗美援朝时,霍树棠带弦师贺宝升,参加赴朝慰问团,为志愿军演出过《罗盛教》等节目。
1958年,他进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表演了《杨靖宇大摆口袋阵》,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还当选了首届中国曲协的常务理事。
1960年,当选为辽宁省曲协副主席。这年10月26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入党后为了培养接班人,收下女弟子江玉洁。鞍山的刘兰芳也专程来沈阳向他学艺。1963年,他因病住院,又把书艺传给十几岁的长孙霍大顺。1973年3月29日病逝,终年72岁。
近年来,霍家长孙霍大顺为了抢救东北大鼓,他和姑姑霍桂兰、弟弟霍志航、霍志坚、妹妹霍玲等,排练了不少东北大鼓曲目。霍家班复出,又吸引来翟折筠等几位老艺人。
(二)东城调
“东城调”以吉林为活动中心,以演唱《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题材的节目为主,代表性艺人有任占奎等。
“明末清初留说书,乾隆六年立门户,流传至今……”这是《鼓词宗谱》中的记述,出版于民国年间的《鼓词宗谱》的作者为乐亭大鼓及东北大鼓的早期艺人任占奎。
查阅《唐山市曲艺史料汇编》、《滦南县文化志》、《滦南三枝花》等以及关于东北大鼓的一些资料,正本求源,去除了一些错误的记述,对任占奎做了一个详细了解。
任占奎,原名任玉山,艺名玉明,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今河北省滦南县青坨营镇北荣各庄村人。任占奎幼时喜欢说唱艺术,16岁拜师学艺,演唱乐亭大鼓,由于他书目多,且唱、表俱佳,所以很受群众欢迎,人称“一杆旗”。
1919年任占奎去东北,拜东北大鼓老艺人梁福吉为师。他从三十三岁到六十二岁的三十年里,一直在吉林边演出边带徒弟。在五十年的从艺生涯中,他培养了许多弟子,很多成为当地的佼佼者。按任占奎从艺五十年计算,他应该卒于1955年左右。
任占奎会弹三弦,是难得的弹、唱俱佳的鼓书艺人。他的唱腔优美别致,与众不同,表演独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他常常根据自己的条件,借他人之本生自己之枝,灵活运用,而不是泥古不化,他把这叫作“本上生根”。幸运的是吉林省电台曾录制过他的一些演唱曲目,从而得以存留下来。
任占奎的书目以《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为题材的居多,他是东北大鼓“东城调”的创始人之一。
(三)西城调
东北大鼓是广泛流传于东北三省的一种鼓曲艺术,西城派东北大鼓则是东北大鼓在辽西的一个分支。据了解,有200多年历史的西城派东北大鼓经锦州市整理申报,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辽西走廊咽喉重地、关内外交通枢纽,锦州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也是今天文化交流、民间艺术繁荣发展的交汇地。属于民间艺术的曲艺则借地生根,在这片热土上,艺人的成长、曲种流派的形成得天独厚。
地处要冲的锦州是关内外流动艺人的“中转站”,有“艺过留声”之名。清末民初,外地书曲艺人范长春、郭子香曾流入北镇唱子弟书。后来,许多鼓书名家纷纷云集锦州,争相献艺,各显芳华,使得锦州拥有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东北大鼓艺人群,书曲界称锦州鼓书为西城派。
新中国成立后,鼓书艺人宋修仁成了西城派大鼓的领军人物。 1957年,陈仲山、陈青远父子加盟锦州书曲界,为西城派大鼓增添了新的活力,并创出新西城派东北大鼓。宋风雅、陈俏帅,加上享有“浪弦”、“飞弦”弹奏快手黎百发的和谐伴奏,使得西城派大鼓更上一层楼。可谓一枝独秀,震撼关东。艺术新生,书曲繁荣,鼓书艺人有了社团,成立了曲艺委员会组织,鼓书艺术蓬勃发展。
西城派大鼓长短结合,曲调幽雅深情,内容丰富多彩,风格清新雅致。颇得西城派真传的宋修仁、李正明师徒,创新西城派的陈青远、陈丽君、陈丽洁父女,以及坐镇辽西的名弦黎百发则是该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珠联璧合的演奏则是该派艺术风格的综合体现。西城派大鼓文词风雅,慢似流水低吟,快似雨打芭蕉。
西城派东北大鼓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成就具有深远影响,体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知识性、人文性、娱乐性。
西城派东北大鼓节目长短结合,曲调幽雅动情,内容丰富多彩,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西城派大鼓艺术是经过历代老艺人反复实践,并向其他流派学习借鉴而不断充实、完善、成熟起来的。西城派大鼓书目多达几十部,多属传统的中短篇目,如《回龙传》、《回杯记》、《戈红霞扫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
西城派东北大鼓的唱腔风格分老西城派与新西城派两种,老西城派曲调低沉舒缓,哀怨悲壮,适合表现传统书中的爱情故事,抒发悲欢离合、一波三折、流水低吟、怜花惜月的情怀,如《百年长恨》、《孟姜女寻夫》等。新西城派俏皮幽默,唱得绝,演得活,词雅音清,声情并茂,如《琼花太守》、《肖飞买药》等。
为使西城派东北大鼓艺术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锦州市制定了5年保护计划,在充分利用原有保护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挖掘、整理西城派东北大鼓作品及相关资料,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并通过多种渠道使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得到彰显与传承。据了解,目前锦州市群众艺术馆已对现有成果进行整理建档,将已搜集的文字、音像、实物等进行分类整理,并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室,予以归档。同时,陆续将所有书目及曲谱的手抄本、录音、录像等资料整理成书,结集出版。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健在的老艺人提供良好的传承条件,在家族传承的基础上,对学艺新人予以培训,使这门传统艺术后继有人。
(四)南城调
“南城调”以辽宁营口为活动中心,代表性艺人有徐香九等。
(五)江北调
“江北派”以哈尔滨松花江以北地区为活动中心,代表性艺人有刘桐玺等。
五、经典剧目
长篇剧目有《刘秀走国》、《紫罗袍》、《三侠五义》、《五女七贞》、《马潜龙走国》、《巧合奇冤》、《下南唐》、《千里驹》、《施公案》、《十粒金丹》、《回杯记》、《刘公案》、《明英烈》、《烈火金钢》、《红岩》、《节振国》等。[1][7]
短篇剧目有《孙庞斗智》、《大西厢》、《罗成算卦》、《二进宫》、《杨靖宇大摆口袋阵》、《白求恩》、《渔夫恨》、《毛主席来到十三陵》、《刑场上的婚礼》等。
六、传承保护
东北大鼓大部分的唱段已经无人能唱了,在沈阳,基本没有演出东北大鼓的地方和氛围,有名望的艺人大多谢世,最年轻的艺人也年近花甲,霍树棠当年教的21个学生也都转行了,东北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东北大鼓的听众大批转移,传承和演出遇到严重困难,生存出现危机,在此情势下,保护和发展东北大鼓刻不容缓。[6]
吉林榆树市政府采取了多项“非遗”保护措施。比如,由文化部门牵头成立了由相关部门、东北大鼓艺术工作者及民营企业家组成的东北大鼓抢救保护组织;扶持成立了民营的“市民曲艺茶社”;组织开展了“东北大鼓艺术展演”和“东北大鼓艺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社会团体方面,各级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单位及部门也以各种方式投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为这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阳市群众艺术馆作为辽宁省东北大鼓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的承办单位,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征集资料,设立专室专柜专档保存资料,建立“东北大鼓陈列馆”,开办东北大鼓培训班,制定“活性繁殖”计划等,先后出版发行了《东北大鼓漫谈》(耿瑛著)、《东北大鼓音乐探寻》(张玉梅编著)、《东北大鼓艺术论辑》(金俨编)、《东北大鼓传统曲目大全》(耿瑛、杨微编)等书籍。[8]
夏晓华,女,汉族,1954年生,吉林榆树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她出身于吉林省榆树县东北大鼓世家,6岁学艺,8岁登台,先后师从东北大鼓第三代传人马守信、刘玉玺,系“下江派”东北大鼓第四代传人。现为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曲艺部主任、研究员。其演唱声情并茂、刚柔并济,鼓板精到,表演细腻。代表作品有:《呼家将》《杜十娘》等。[9]
2006年5月20日,东北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七、曲艺价值
东北大鼓在流行地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乐也影响了其他艺术,如《忆真妃》被多种鼓曲移植,唱腔曲牌【慢西城】被二人转吸收等等。[6][1]
各派东北大鼓在流行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鼓的曲目和音乐对当地其他艺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东北地方民俗及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0]
八、荣誉表彰
2018年5月26日,东北大鼓《学费的“隐情”》在由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办的辽宁省少儿曲艺大赛中获得三等奖。[11]
参考资料
242东北大鼓 .中国非遗网[引用日期2018-12-27]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引用日期2019-12-10]
张冬秀著. 辽宁文化读本[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5.11.第113页.
郁正民主编. 保护与传承 黑龙江民间艺术研究[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06.第111-113页.
虞德荣,田维威主编;杨复生,张晓雯,王玉彦,李文英副主编. 辽阳曲艺志[M].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06.第172-173页.
萧枫,姜忠喆主编. 曲艺项目活动组织策划[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2.04.第137-140页.
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天津卷》编辑委员会;罗扬主编;王波云,周良副主编. 中国曲艺志 天津卷[M]. 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2009.09.第167页.
童丽娜,马卫星编著. 南音·东北大鼓·人 关注非遗保护的一个视角[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1.06.第100页.
夏晓华 .中国非遗网[引用日期2018-12-27]
242 东北大鼓 .中国非遗网[引用日期2018-12-27]
沈阳小选手曲艺大赛斩获佳绩 .东北新闻网[引用日期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