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成果

结题审批书

编号:

鞍山师范学院项目结题审批

__2016年鞍山师范学院科研立项重大项目

__________其他研究_____________

_____文化千山系列研究_____________

目 负 金宝

负责人所在单位 国学中心

项目起止时间 2016年6月 至2020年12月30日

________2020年12月30日__________

鞍山师范学院科技处制

2007年2月

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年龄

职务、职称

从事专业

工作单位

承担任务

1

金宝

51

副研究员

文化研究

国学中心

整体工作安排

2

侯文慧

51

副教授

汉语言教育

人文与传播学院

论文、书籍撰写

3

宋辉

50

副研究员

文化研究

国学中心

资料整理及工作协调

4

梁骥

50

教授

书法史

美术学院

论文撰写

5

侯冬岩

58

教授

文化研究

校领导

专家建议

6

栾培新

51

教授

文化研究

校领导

专家建议

7

李长江

58

研究员

文化研究

校领导

专家建议

8

冯雪峰

53

研究员

文化研究

校领导

专家建议

9

宋斌

45

副教授

书法教育

美术学院

资料整理

最终成果

论文(篇)

研究报告(篇)

著作(部)

计算机软件(项)

7

1

5

项目计划完成时间

项目实际完成时间

项目计划经费

单位:万元

项目实际支出经费

单位:万元

2020年12月

2020年12月

20

5.74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作者

刊物年期、出版社和出版日期、使用单位

1

千山摩崖石刻

论文

梁骥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08)

2

千山龙泉寺法水常流摩崖作者及书丹时间考

论文

梁骥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3

千山无量观太极石摩崖石刻考

论文

梁骥 袁睿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4

千山仙人台摩崖石刻考

论文

梁骥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10)

5

千山古洞刻石摩崖综考

论文

梁骥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6

千山龙泉寺明代三甬碑刻考

论文

梁骥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05)

7

古典诗词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鞍山为例

论文

侯文慧

大众文艺. 2020(03)

8

《北冥集》

著作

金宝

文汇出版社

9

千山诗词选

著作

王延绵

白山出版社

鞍山诗词

著作

王延绵

金宝

白山出版社

10

鞍山楹联选

著作

侯文慧

白山出版社

11

盛京十子研究之《千山诗集校注》

著作

侯文慧

付梓

注:最终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者填使用单位

最终成果内容简介(学术上的创新和突破、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社会效益)(限1800字)

学术上的创新和突破

文化千山系列研究主要是深入挖掘鞍山地区的千山文化,并做了深入研究。主要创新突破有:

  1. 以梁骥为主的对千山摩崖石刻的综述考证,他对千山景区内几个重要景区内地摩崖石刻做了详尽的考证。如龙泉寺、无量观、仙人台等,通过对这些较有代表性的时刻磨牙研究考证,更深的挖掘出千山文化的渊源及发展。他把这些散落在各个景点的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已被长久的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山文化呈现于大众面前,为千山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丰富千山文化的底蕴做出了突出贡献。
  2. 千山诗词创作更是特生了千山文化的知名度,前人已有甚多描写千山的诗句,特别是千山正门的对联南海八千路。辽东第一山就是截取与明代诗人的诗句,而我们今天的鞍山使人们更是拿起了手中的笔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赞美自己家乡的优秀作品,弥补了近现代诗人们赞美千山诗歌的空白。
  3. 鞍山楹联选也是以千山为主,鞍山本地的联家们用自己的感受用对联的形式赞美我们美丽的家乡,特别是我们为千山各个景区征来的优秀对联,不仅特生了千山景区的文化水平与观赏性,更是填补了千山文化的的空白。
  4. 对函可大师的遗作《千山诗集》的校注及研究,不仅发掘千山文化,更是填补东北文化的空白。函可诗歌也是清初东北地区流人诗歌的重要代表,函可的诗歌和冰天社诗记录了初清一代第一批流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历程,其诗作感怀伤时,记事与抒情俱佳,有相当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千山诗集》中的诗作包含了诸多关于清初辽东地区的植物地貌、风土人情等信息,具有一定的民俗学和东北地方史价值。本课题组将依据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综合运用文学、历史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宏观论述与具体史实阐释相互补充,史实叙述与议论相互结合的手段,对流人函可其人及《千山诗集》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千山诗集》所收集的函可诗歌和冰天社诗,保存了清初东北流人群像,为后人研究东北流人文学及流人制度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函可兼具流人和诗人的双重身份,特殊的人生历程使得其创作的诗歌感情充沛,具有浓厚的北国情调,在清初诗坛大放异彩。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千山文化系列研究这个课题开展的各项研究使千山文化非常丰富的呈现于世人,让我们看到了千山文化的丰富,真可谓一步一景,一景一典故。

通过对千山磨牙石刻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梳理出,东北第一山蕴藏的文化及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全貌。可以让我们了解千山发展过程中的历程,对研究东北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借鉴。

对《千山诗集校注》及研究可以让我们通过大量的流人诗歌使我们以诗证史,以诗补史。在史乘不收之事,在函可的流人诗歌中却有了全面的记载,从而使清初关东历史面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也是研究流人诗歌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历史上保留下来的流人函可的《千山诗集》,除了具有一定的文学史价值史料价值外,主要表现为对清初流人、东北地区人民生活状况写实性的记录以及对东北地区景观、植被、物产的描述。对民风民俗的研究也提供了有力的资料。

这些文化的挖掘可以提升千山旅游的知名度,可以开创出一条文旅结合的经营路径,提高鞍山旅游业的知名度,为文产、文旅结合提供文化的支撑。

社会效益:

把研究的成果适当的在相关景点做一详略得当的注释,调动游人参观游玩的热情,带动旅游业发展。

项目经费支出

项目经费支出情况(单位:万元)

类别

合计

合计

5.74

图书资料费

5.74

数据采集费

调研差旅费

设备购置和使用费

小型会议费

咨询费

劳务费

印刷费

管理费

其他

专家评审意见:

科技处意见:

结 项 报 告

千山景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中心东南约25公里处,是千山山脉的精华部分,为中国政府在1982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千山主峰仙人台海拔708.5米。千山景区面积约有50平方公里,以弥勒峰为核心共分为四大景区,大体上北西两区多寺庙古迹,中南两区多重山密林。千山虽地处塞外,但山体挺拔秀丽景色优美,素有东北明珠和辽东第一山之美誉。千山,古称积翠山。因相传有九百九十九座山峰,遥望若青莲接天,故又称千朵莲花山,简称千山。有人评价千山可谓豪气冲天:识得关东千山秀,不看五岳也无悔。可见千山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位置。

鞍山千山风景区有着敦厚的历史、宗教文化和宜人风景。本课题的研究,以千山文化为主,从景区风景、摩崖石刻、诗词典故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梳理千山风景区的深厚文化,对发展千山旅游策略提出文化支撑及研究观点,希望为新时代绿水青山理念下鞍山千山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旅游产业的迅速扩大,游览风景名胜成为当下非常时尚的选择。千山是魅力钢都一座风景秀美的可供游览观赏的山峰,为鞍山的旅游业的发展、为鞍山经济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而对千山文化低开发挖掘更是加深了美丽千山自身的厚度,以此来增加千山的知名度,扩宽旅游的纬度。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对摩崖石刻的研究;二、对赞美千山的诗词及诗词创作研究;三、对千山风景区内的对联集对联创作加以研究;四、千山带动的地方文化发展加以研究。

一、对摩崖石刻的考证研究:

千山,古称积翠山,又名千华山、千顶山、千朵莲花山,位于辽宁省中部。千山南邻渤海,北接长白,东依鸭绿江,西俯辽河,有"释道同源、皇家仙山"之美誉。北魏时期,在千山就有了佛教活动的踪迹。明清以来,千山的佛教和道教进入了鼎盛时期,有寺庙道观三十余座,僧道数百人。随着佛道两教的兴盛,千山的摩崖石刻亦渐成规模。对摩崖石刻的考证可以清晰的梳理出千山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历史在东北的发展历程,为千山文化、历史研究及东北地区文化、历史的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真实资料。

千山龙泉寺有明代碑刻三甬,即:隆庆五年(1571)《新建龙泉寺后山佛堂碑记》,万历六年(1578)《重修龙泉寺后山佛堂碑记》,万历二十五年(1597)《新建龙泉东庵记》。通过对三甬碑刻考证,对曹洞宗贾菩萨万安禅师枝派僧众在千山龙泉寺修行情况进行了较为缜密的考证,同时对明代龙泉寺规模和建设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

千山龙泉寺"法水常流"摩崖石刻作者款识向有思元思九说,今对照古今书家元、九两字的书写异同,并对照思元(裕瑞)书法风格,最后释定为思元。在当代千山研究著述中,亦有思元即清末龙泉寺僧思源说。经过钩沉检索史料,最终确定龙泉寺"法水常流"摩崖书丹者非龙泉寺僧思源,而是清代宗室裕瑞。关于"法水常流"书写时间,文章结合裕瑞被圈禁沈阳的时间及期间行状,厘定出裕瑞可能书写"法水常流"的两个时间段。同时结合裕瑞在道光二年(1882)为中会寺书写匾额的行为,提出"法水常流"的书写时间可能在清道光二年(1882)。

在千山无量观景区内的太极石为千山著名自然景观,也是包蕴了诸多宗教人文因素的著名文化景观。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对太极石倒悬的原因和时间进行考证,得出道光二年(1822)六月二十四日,太极石因雨水冲刷而致翻转的结论。同时,以太极石因无量观道士撬石翻转的讹说为切入点,梳理出清代千山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在建设过程中互相捐资助银的行为,勾勒出千山佛道两教相谐发展的史实。在太极石得名时间问题上,文章运用文献,考证出太极石得名在辽金以前,甚至更早的结论;在太极石镌刻时间问题上,结合摩崖书法特点,与祖越寺、龙泉寺相关摩崖比对,并结合康熙年间无量观创建情况,认为太极石铭刻时间应该在清康熙年间。文章对清代学者关于太极石歌咏进行梳理,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相应论述。

仙人台是千山最高峰,也是千山重要景观之一。千山以"仙人台"为名的摩崖石刻有三处,分别是鹅头峰仙人台、观音阁仙人台、西仙人台。文章对仙人台的建造和命名时间进行考定的同时,对千山香岩寺地区佛道相融相谐的特点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对三处"仙人台"摩崖书刻时间、书丹者及古代游历千山士人对仙人台的记述和歌咏进行梳理考证,并就诗文中记录史实、歌咏仙人台景色和仙人弈棋事、忧虑国运三个方面进行评述。

二、对赞美千山的诗词及诗词创作研究;

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那么多美好动人的诗句内涵丰富,意境优美。千山数百年来一直是旅游胜地。天山名山必有诗,千山自不例外。但是大概由于地处塞外,关山阻隔,政权割据等原因,未看到唐宋诗人词人等直接歌咏千山的作品。有人说最早直接将千山入诗的是金天德年间的进士,曾担任过太原县令、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中都转运使的王寂。王寂有《如千山》诗。自明代以来,千山的诗作逐渐丰富起来。留有千山诗作最著名的人物大概应是清朝最有作为的两位皇帝,即康熙与乾隆。康熙大帝游历千山并留有诗作数首。康熙未能亲历千山,但心向往之,有寄千山诗数首。前辈诗人为千山留下了优美的诗句,使千山韵致环生,让人更觉美不胜收。

历史上关于千山的诗作散见于诸多各类典籍之中,人们很难全面系统的了解。幸有鞍山学者孙风态、刘辅林潜心收集编撰了《历代名人游千山诗选》填补了千山诗词集作的空白,使我们可以集中了解和欣赏明清至民初以来赞美千山诗优秀作品。

建国以后,歌咏千山的诗作层出不穷。鞍山当地人对家乡千山的情深意浓、无限爱恋都熔铸在了诗作中,把它作为永不衰竭的主题来詠赞。特别是在文化复兴、文化自信的提出后,近些年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倾心于歌咏千山的作者。中青年作者正成为歌咏千山的主体,他们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创作千山诗词作品。但是当代的詠赞千山的诗词没有专门的书籍。为此在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与鞍山市诗词学会共同完成了《千山诗词选》。这是一部当代人吟咏千山的专集,书中收录了近百名鞍山作者的370首诗词作品。读者可以于书中了解鞍山诗人眼中的千山,品一品千山的诗意,看一看诗意的千山。

这部书的完成为千山增色,为鞍山是此时也增辉,更是扩大了千山风景名胜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对千山风景区内的对联集对联创作加以研究;

《千山楹联解读》是本课题在对联方面前期开展的研究成果,此书对千山各个寺庙景点所有的对联一一抄录加以分析研究,对联作的著作者、书写者、对各个寺庙的建筑等都做了翔实的考证,完成了40万字的一部专著。这填补了千山楹联文化乃至千山文化的一项空白,更是一部资料翔实的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专著。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又对千山乃至鞍山地区的楹联创作的作品做了一个收集整理,就如诗词选中所说的那样,《鞍山楹联选》这部书的完成为千山增色,为鞍山是此时也增辉,更是扩大了千山风景名胜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千山的楹联记载上最早的有真实资料可查的是清朝撰写的,没有摩崖石刻和诗词作品早,当代楹联创作繁盛于改革开放年代,硕果累累,蔚为大观。在整个鞍山地区书写者众,观赏者多,楹联折翼中国古老且有广大读者的艺术已经为鞍山文化风景线上的一个璀璨亮点,是鞍山文学艺术的异军突起。以千山为主题的对联更是层出不穷。这部书的联作突出了三个方面的特点。

1.鲜明的时代感。任何文学作品都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这部楹联选中大大部分作品都具有这个属性,其中新时代特性尤为彰显。对国运昌隆、城乡改革创新、祖国河山壮丽、千山美好风光、撩水清姿、世间万物情感、以及千山等地名胜古迹等或赞颂、或抒怀、或感叹,倾泻笔端,不一而足。

2.完美的意义融合。意乃作者的意思,文,乃楹联的文采。意义融合即作者的意思与楹联的文采统一,即思想与艺术的统一。在楹联中,作者之意在所指对象和表达方式上,都多种多样,意态纷呈,但不论是对千山万物的赞美还是歌颂,不论是抒怀还是感叹,其本质都是积极向上的,纯洁阳刚的,都是正能量。

3.规范的做联程式。楹联应按规范写作,联律通则规定的对仗和平仄是主要的特征。符合了对仗和平仄规范才能朗朗上口,音律和谐,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本书无论是队长还是平仄和谐都符合严谨,这也是此书的可称道之处。

四、千山带动的地方文化发展加以研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更是构成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下,在这个诗歌的国度里,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承应是重中之重了。中华文明记忆离不开诗歌的承载,而诗歌在历朝历代的文学宝库之中皆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无论春秋时期的《诗经》还是汉代的乐府诗,魏晋的柏梁体,乃至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明清以后,古典诗词依旧绵绵不息,各有千秋,都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熠熠生辉。几千年来,古诗词记录下了璀璨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在当下我们更应该把诗词文化继续光大与传承。

(一)国内外古典诗词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现状分析

在文化自信的广域研究命题中,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以诗词为代表的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很多人都关注。《诗经》上早就提出兴观群怨之说。正因此从古至今一直有学者在研究诗歌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对诗词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

首先更多的是从诗歌的教学角度来探讨诗歌的继承,如渤海大学矫艳的硕士论文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2018.6)。

其次,从某个角度入手研究传统诗词文化的推广与传承,如韩启振发表于《福建茶叶》上的传统咏茶诗词文化的大众推广策略研究》(2018.5)。

再次,有从古诗词吟诵的传承角度进行研究的,如赖天舒发表于《文化创新比较研》上的古典诗词吟诵吟唱在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传承》一文。

最后从电视媒体传播度角度加以研究的,如綦琨在《新闻研究导刊》上发表的从央视文化益智类节目的崛起看电视传播的文化传承功能》等。这些类文章关注的是某一点,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我从整体入手,整合研究的资料,发现薄弱地方,探求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与方案。

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底蕴深厚、风格特色鲜明,具有广发的群众基础,具有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素养、彰显中华民族文化标识的特点。对此课题加以研究,不仅可以使诗词文化在怡情、修身、教化等功能重张,更会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二)古典诗词文化传承与发展鞍山地区实施方案

鞍山这座城市历史不到百年,起步较晚,文化底蕴相对较浅。在这样一种情势下,我们更应该注重提升鞍山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城市的新形象。

  1. 利用学校教育,融入古典诗词文化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使学生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文化财富,从而进行文化再创造。

基础教育的各级学校是孩子们成长、世界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孩子们基础教育阶段融入大量的古典诗词,不仅使他们接受到美的语言,更是接受到了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的熏陶,还可从中学习了解更多的中国历史与人文情怀,从而喜欢古诗词、喜欢古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所以学校教育的重视与带动,会使孩子们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古典诗词的习惯与基础,播下种子,静待花开。

  1. 社会开展全民诵读经典,做文明人活动

鞍山的惠民大讲堂的活动,受到了全市民众的欢迎和喜爱,每周请各文化领域的优秀专家从各个领域为大众讲授常识或专业知识。但是这项活动受益的人毕竟是少数,还有的民众没能走入到这项活动中,面对四百万人口的城市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所以应该继续深入开展全市古典诗词大讲堂活动的同时,利用好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老年大学等多渠道开展。调动更多的义务爱好者开展全民的古诗词诵读活动,定期定点开展,不仅学校,还要走入到社区,公园开展晨读。带动广大民众在读诗词的活动中,感受古典诗词魅力。

  1. 充分发挥诗词等协会力量,以比赛拉动传承

古典诗词的传承曾经一度不被重视,近些年喜欢传统文化的热潮提升了古典诗词的热度,开始学习古诗词的创作。拿鞍山地区来说,近五年来诗词学会的会员逐年增加,老干部大学开设古诗词创作班的学员更是一座难求。有的学校也开设了诗词、对联的讲座,创建全国诗词之乡。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词发展传承的潜力和基础。目前鞍山地区诗词传承的骨干力量还是诗词学会等民间社团,这些会员都是极有爱心的公益人士。所以我们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力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在诗词学会的基础上,开展多样式的比赛,以此来激发大众的兴趣与参与度,当他们有了成就感,有了收获,自然而然就走入到了传承的队伍中。

  1. 借助新兴媒体手段宣传讲授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陪伴,移动设备更是代替了台式电脑。使用新兴媒体更多的是青年人,利用这一特点,让更多的青年人接受、喜爱古典诗词。

我们继承传统文化要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各大高校开设的网课在各个APP和平台上异常火爆:如学堂在线 中国大学MOOK 沪江教育等。以清华北大人大等985高校开设的网络慕课起到了良好的文化传播作用,打破了高校的门槛,使人人皆可受文化的熏陶。因此我们也要做好线上教育的工作,开设网上直播课。同时,现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在青年人使用网络的比重极大,在当今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难以在静心学习。我们如能利用好短视频、微博、公众号进行诗词的传播,定是壮举。在使用网络的潜移默化中传达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沉积我们的价值内核,凝聚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感、自豪感。每日发表的内容,无需长篇大论,也无需坐而论道,只求正确传递诗词的美、诗词的价值,让青年人由感兴趣到了解,到喜欢,其后自然传承。新时代年轻人对待传统文化不甚重视,如我们能引导年轻人喜欢诗词,喜欢传统文化,那么凝聚在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品质,优秀的价值观也会传递。

  1. 利用宣传载体,外因改变内因

古典诗词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不仅有世代相传的历史、习惯、传统,更有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的风尚和礼仪。我们要认识到古典诗词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引领,让广大民众对古典诗词的喜爱与传承由外因转化为内因。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可以做到的,这就要求有良好的带动与正能量的宣传引领。所以街道、站牌、公益广告等处就是这方面宣传的良好载体和阵地。我曾去过一所师范院校,校内建有对联回廊,上面刻有几十副古今名联。我在与学生交谈中有位学生曾说过:这些联不用刻意记,经常看也记住了。这就是宣传载体正能量引导的力量。我们不用耳提面命,利用好宣传的场地,一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预期效果。当一个人骨子里认同了古典诗词,他才会开始不自觉的喜欢乃至自觉地去学习,并会在自觉的实践中身体力行,做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播者。

(三)诗词传承的意义

1.文化自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许多场合多次强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之一的古典诗词,饱含了我国的历史、人文、地理、哲学等方面的内涵。它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把握好传承,能够在浮躁的社会,使我们保持定力以及在面对困难问题时给我们以启迪,也能够保持民族的文化与特性,使我们的子孙永远流淌着炎黄的血液。

2.提升城市魅力

以古典诗词文化传承为例来研究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是从鞍山整个城市的文化角度谈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低传承和发展不是靠几个人或者是一些人来完成的,而要靠全民的参与投入。若能全员重视起来,对学校、企事业单位、包括市民整体诗词文化的参与度提升了,传承与发展不再是问题了。只有这样才能谈到素养的提高,文化氛围的营构,所以这是个较难实施的工作,但也不是不可能。但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整体地位的提升、增加城市魅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传承发展诗词文化,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发展,提高鞍山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促进城市精神文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民风,彰显诗词的地方特色,而且,我们重视起来,也完全可以走一条文化兴市的道路。

课题研究成果:

完成了七篇论文,六篇从千山摩崖石刻方面的探讨;一篇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展开的研究。

1.千山摩崖石刻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08)

2.千山龙泉寺法水常流摩崖作者及书丹时间考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3.千山无量观太极石摩崖石刻考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4.千山仙人台摩崖石刻考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5.千山古洞刻石摩崖综考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6. 千山龙泉寺明代三甬碑刻考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7.古典诗词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鞍山为例 大众文艺. 2020(03)

完成了部著作,部诗词集,一部楹联集。还有一部已经付梓。

  1. 千山诗词选 白山出版社 2016.9
  2. 鞍山楹联选 白山出版社 2017.5
  3. 鞍山诗词 白山出版社 2017.9

4.北冥集 文汇出版社 2019.9

5.盛京十子研究之《千山诗集校注》 付梓

可另加页

1